不起诉

追诉期内又犯罪怎么计算追诉时效

作者:匿名 日期:2020/05/23

民事诉讼法和刑事诉讼法都制定了追诉时效,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,或者发生刑事案件后,都必须在追诉时效期限内对侵权和犯罪分子进行追诉,否则过了追诉时效,法律便不再追究侵权人和犯罪分子的法律责任了。拿刑事案件来说,犯罪分子在追诉期又犯罪怎么计算追诉时效?追诉时效有什么意义?本文整理了相关内容,请大家阅读。

  一、追诉期内又犯罪怎么计算追诉时效

  《刑法》关于追诉时效的规定有:

  1、第八十七条 【追诉时效期限】

 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:

  ()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,经过五年;

  ()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,经过十年;

  ()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,经过十五年;

  ()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、死刑的,经过二十年。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,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。

  2、第八十八条 【追诉期限的延长】

  在人民检察院、公安机关、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在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,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,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。

 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,人民法院、人民检察院、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,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。

  3、第八十九条 【追诉期限的计算与中断】

  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;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,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。

  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,前罪追诉的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。

  二、追诉时效有什么意义

  刑法制定追诉时效并不是对犯罪的宽容,其意义在于:

  1、充分发挥刑罚的预防犯罪的目的。对犯罪人实施刑罚,其目的在于有效地预防犯罪,如果犯罪人犯罪后在法定的期限内没有再犯罪,说明犯罪人已认识到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改恶从善,刑罚已无在进行处罚的必要。打击犯罪,对犯罪人的及时处罚可以警告社会上的其他可能犯罪的人,对已过法定时效的犯罪的追诉,难以达到及时警戒的一般预防效果。

  2、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,对于轻微的刑事犯罪,经过一定的时间和环境的改变,当事人之间已相互和解,如果超过追诉时效再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,会破坏社会的安定团结,不利于社会稳定。

  3、集中力量打击现行犯罪,犯罪后未及时受到刑罚处罚,随着时间的流失,有罪证据消灭,当事人死亡,如果无限期的追诉,司法机关会陷入难以摆脱的境地不能自拔,形成恶性循环,极大地削弱及时打击现行的力量,不利于社会的稳定。

  以上就是关于追诉期内又犯罪怎么计算追诉时效的相关内容介绍,以及追诉时效有什么意义的介绍在刑事诉讼中,追诉时效最长是20年。犯罪分子在追诉期内又犯罪的话,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。